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范文

    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精選(五篇)

    發(fā)布時間:2024-02-18 15:57:4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茶道和茶文化的區(qū)別

    篇1

    【關(guān)鍵詞】日本茶道 中國茶文化 比較

    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飲料之一,正像咖啡是“西方飲料的上帝”一樣,茶也被稱為“東方飲料的皇帝”,在東方,尤其是在日本,飲茶、品茶講究茶道,幾乎遍及每一個家庭。其實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光大于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日本茶道。目前由于知識產(chǎn)權(quán)等原因,日本稱茶道,中國稱茶文化,兩者有所區(qū)別

    一、中日兩國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文化底蘊

    (一)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發(fā)祥地。最初飲茶的時期可上溯到三國時期,東晉、南北朝時,飲茶的風俗已廣為流傳。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這個時期,飲茶風氣的普遍,陸羽的《茶經(jīng)》的問世,大宗茶市的出現(xiàn)、茶稅制度的建立以及飲茶習俗的外傳都標志著茶文化的形成。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華的文化內(nèi)涵、禮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發(fā)展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深遠影響。被后世尊稱為“茶圣”的陸羽在《茶藝》的中,已將儒家的克己復禮、修身養(yǎng)性的道德理念融入茶藝之中,并對品茶人提出了一定的人品要求,即“精行儉德之人”。受道家“天人合一”觀點的影響,中國古代的茶人們都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合一。佛家與茶文化的發(fā)展、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寺院的僧侶為了坐禪修習的時候不昏睡、精神飽滿而飲茶。在唐宋兩朝,佛教置于遍地開花、全面發(fā)展的時期,佛教的發(fā)展帶動了茶葉的種植、生產(chǎn)、以及名茶的創(chuàng)立和飲茶知識的傳播。

    (二)日本的茶道

    日本最早的飲茶的風俗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侶傳過去的,日本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者最澄在804年來到中國,第二年將佛教的經(jīng)典和茶種帶到了日本。鐮倉初期,榮西再次從中國帶回了茶,并編寫了茶學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二卷)此后,茶作為一般性的大眾飲料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戰(zhàn)國時代晚期,日本茶道史上誕生了一位集大成的茶人―千利休。江戶時代,是日本茶文化發(fā)展的輝煌時期。日本吸收中國茶文化,結(jié)合本土特點,將飲茶、品茶發(fā)提高到一種藝術(shù)水平進而發(fā)展為獨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藝術(shù)。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1因為茶是由僧侶帶回日本的,所以日本茶文化從一開始起便與禪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日本茶道強調(diào)“茶禪一體”它的內(nèi)涵就在于在品茶的過程中區(qū)領(lǐng)悟禪宗的精神,使之成為一種文化藝術(shù)活動。

    二、中日茶道之比較

    (一)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和、靜、怡、真

    和、靜、怡、真是中國茶文化的基本思想內(nèi)涵。其中,儒家中的“和”即是中庸之道。在儒家學者們的心中,和是中,和是當,和是宜,和是度,和就是一切恰到好處,。“靜”是中國茶文化里追尋自我,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道。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們都是在“靜”當中明心見性,在“靜”當中與天地相玄會,在“靜”當中證道、悟道,同時也是在“靜”當中去找尋自己獨立的自尊和人格。2“怡”是中國茶文化中茶人們在進行茶事活動過程中的身心享受。中國茶文化的這種 “怡悅感”使得它沒有嚴格的儀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隨意,因此它擁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同時正是這種“怡悅感”,成為了中國茶文化有別于追求“清寂之美”的日本茶道的重要標志之一。“真”是中國茶文化的起點也是中國茶文化的最終追求目標中國茶文化活動中所講究的“真”不僅是對于茶來說應是真味、真香的真茶;所使用的器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茶室內(nèi)所懸掛的字畫也最好是名家、名人的名作真跡;室的環(huán)境也要求最好是真山真水。此外,還包含了茶事中待人的真心、說話的真誠、敬客的真情、心境的真閑。總之,在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真。

    (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這四個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在日本茶道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被人們稱為日本茶道的四諦或是四規(guī)、四則。最初是由村田珠光提出“謹、敬、清、寂”,后由利休將“謹”改成了“和”,并以“和、敬、清、寂”作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是禪宗的淡泊、無為思想的反映,在茶事的進行過程中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器物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3其次,“敬”的思想是從禪宗“萬物皆有佛心”“我心即佛”的思想中吸收了“心佛平等”的觀點,并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地加以凝煉和升華而形成。還有,人們要進入草庵茶室時,原來的大入口已被改成了小入口,因此不論身份所有的人都必須從小入口屈身進入到茶室中,即使是佩刀的武士,也必須先將刀置于茶室之外,才能進入寧靜、祥和、平等的茶世界。這正好與禪宗所追求的“佛我如一”的境界想吻合。再次,“清”即是清潔、潔凈。既表示茶庭、茶室、茶具的清潔干凈,也表示茶人內(nèi)心的清凈。最后,“寂”即為靜寂、枯淡之意,是茶道思想體系中的最高境界,也表現(xiàn)了茶道存在的意義。茶道中,“寂”與“單純”“貧寂”“孤絕”的意思相靠近,指茶人或是修禪者在對一切的事物進行了否定之后,便進入了一個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無的世界,正如禪語所說,“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無”就是“有”的本源。4當人們否定了傳統(tǒng)的思維觀念,否定了一切思想上的束縛,一種新的思想、一門新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便會隨之而誕生。因此,“寂”是茶人們所努力追尋的最終目標。

    (三)在文化傳承方面

    日本早于中國提出了今天的“茶道”概念,茶道在日本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和傳承完全是因為嚴格遵守了―“家元制度”的原因。在“家元”制度下,通常來說一個師傅可以有許多名弟子,但是對于本流派的獨門絕技只會教授給流派中的某一個弟子。而這個弟子的選擇多采取世襲制的方式,當然根據(jù)養(yǎng)子條例的規(guī)定,也可以選取本流派中的有實力的人,而不僅僅單純地依靠血緣關(guān)系來挑選。現(xiàn)在日本茶道由數(shù)十來個流派組成,而且沒個流派都有自己的家元。其中,由千利休的后代所創(chuàng)辦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這三大茶道流派影響和發(fā)展最大茶道教室和協(xié)會遍布全國。

    參考文獻:

    [1]周卓鵬.淺析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區(qū)別[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5.

    [2]陳文化.中國茶道學[J].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篇2

    中國茶文化歷史攸久、層次復雜、內(nèi)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yǎng)神、助智等精義,應該說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guān)系。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qū)別: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nèi)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nèi)容,它規(guī)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yǎng)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diào)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guī)"、"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guān)系,作為藝術(shù)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diào)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tǒng)。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fā)揮和規(guī)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篇3

    關(guān)鍵詞:茶道;日本茶道;中國茶文化;比較;表象差異;精神實質(zhì)差異

    一、日本茶道

    談到茶道文化,世人皆會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國的茶文化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經(jīng)過歷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禪宗的精髓,又結(jié)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東方獨具魅力、體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從日本茶道發(fā)展史來看,將飲茶習俗傳人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傳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從日本茶道產(chǎn)生到完成起關(guān)鍵作用的也是禪宗的信奉者,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藝術(shù)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日本茶道講究“四則”,即“和、敬、清、寂”,這正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也指講究本來面目,不造作,與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愛之心。在茶道中,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尊敬的態(tài)度,一絲不茍地用恭敬的心情,來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內(nèi)心的清凈的狀態(tài)。六根清凈,就是禪道,也是茶道。“寂”即“無”,強調(diào)“本來無一物”,是熄滅了心中諸般之后的寧靜的、安祥的狀態(tài),這正是源于佛教“空無”觀。日本茶道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nèi)容,它規(guī)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修身養(yǎng)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通過茶藝表現(xiàn)禪宗精神,是茶藝與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

    二、中國的茶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nóng)本草》一書。茶在中國的使用經(jīng)歷了由藥用、食用到飲用的漫長發(fā)展階段。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中國的茶文化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種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融合,從而形成了廣博的中國的茶文化。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國的茶文化接受各種各樣的飲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東西反而在這種氛圍下變得淡了,這樣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樣發(fā)展壯大。

    中國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東方茶文化燦爛的瑰寶,兩者在很多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又各具千秋,它們的區(qū)別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表象差異

    1.形式差別大:在飲茶的過程中日本人強調(diào)參禪,所以日本茶道講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當然就不允許太過于隨意,具有高度的儀式化,對環(huán)境、茶具,甚至飲茶人的禮儀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中國茶文化發(fā)展歷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國人的文化印記,中國人崇尚中庸和諧、開朗友善,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以領(lǐng)悟人生意義為主,所以中國人飲茶講究和諧、隨和,不過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異。中國茶文化雖然經(jīng)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茶文化卻未出現(xiàn)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xiàn)在文化的積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xiàn)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專業(yè),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發(fā)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體程序不同。中國的茶的烹制比較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是燒開水;二是用熱水將茶壺洗干凈;三是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nèi)壁的三分之一處;四是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壺里只剩茶葉。五是再往茶壺里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里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xù)太長時,最好不要超過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nèi)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zhuǎn)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后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xù)飲用。而日本茶道相對而言要復雜的多,簡單說來包括了更衣、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后炭、薄茶、退出、銜接等步驟,其各個步驟耗時也不盡相同。

    4.茶具不盡相同。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種即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等,這還不包括后來文化變遷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廠風爐、柄杓、蓋置、水指、建水、棗(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濃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樂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實質(zhì)差異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nèi)容非常豐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格調(diào)是中國茶道的主調(diào)。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雜念,所以喝茶既滿足坐禪需要又不破壞佛教清規(guī)。其次,佛教的苦、集、滅、道四諦中的第一諦苦諦,苦諦視人間為無邊的苦難,當參破苦諦,達到大徹大悟,便是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這與苦諦一致。所以茶一直以來深受禪僧們的喜愛。同時,隨著佛教的發(fā)達,唐代僧人煮飲天下,世人爭相仿效,于是飲茶之風盛行民間。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國茶道還受道家影響。道家為求長生不老,苦煉金丹,但始終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強身健體,長壽命之功效,于是逐漸被視為仙藥。道家倡導通過飲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時,道家認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飲茶之人喜歡空靈虛靜的飲茶環(huán)境,將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精神與物質(zhì)的統(tǒng)一的美學意境,這與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統(tǒng)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從中國唐代由遣唐使傳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禪宗的影響,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

    日本茶道強調(diào)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中國茶文化強調(diào)自然美學精神。作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國雖然有著優(yōu)秀的茶文化,但過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實用化,現(xiàn)今已進人茶文化發(fā)展的衰微停滯階段。中國的茶文化要發(fā)展成世界的,還要學習日本,將高雅的茶道藝術(shù)與深遠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這塊瑰寶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參考文獻: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滕軍,東方出版社1992;

    [2] 《淺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3);

    [3] 《中日茶文化淵源及異同比較》:董姻、譚雪婷,大慶社會科學2010.4總第159期第2期;

    [4] 《中國茶文化》:陳香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篇4

    [關(guān)鍵詞]茶文化;茶藝;茶道;區(qū)別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國,“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興于唐,盛于宋、明。茶作為一種植物,經(jīng)過食用、藥用、飲用漫長的歲月才進入精神文化的領(lǐng)域。中國人對飲茶活動之精神層面的認同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體不適的手段和個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飲料。而“茶藝”一詞卻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用以概括品茶藝術(shù)的內(nèi)涵。所謂茶藝,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國人不輕言道,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國人認為飲茶、品茶無外乎是一種追求精神之境,探尋事物之本的途徑。正如《金剛經(jīng)》所云:“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因此,飲茶活動,無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這一點與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紀,飲茶作為一種先進的精神文化載體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上層人士一開始就特別珍重。他們飲茶的機會少,因此飲茶時很少考慮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質(zhì)功能,而是著重追求伴隨飲茶活動而發(fā)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來似乎茶不是隨便能喝的,沒有詩、沒有琴、沒有高士輕友,便沒有飲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fā)展方向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飲了幾千年,開始是將其作為藥物、食物,后來成為飲料。中國茶藝的成熟是在唐代,從唐代以前的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和明清時期的濾茶法,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茶葉的制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fā)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制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tài)、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黑茶等產(chǎn)品,形成了千奇百態(tài)、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予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shù)性。大道至簡,更符合國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來到浙江天臺山國慶寺學佛回國后帶走了茶葉,種植在近江滋賀村的圓臺麓,成為后來著名的日吉茶園。第二年海空法師也從中國返回日本,將帶回的茶種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開創(chuàng)了日本種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榮西禪師在天臺山萬年寺學法期間,埋頭于茶道文化的鉆研。回國時,帶走大量茶種,并著《吃茶養(yǎng)生記》二卷,使得飲茶之風在日本流傳開來。同時,南宋時期,來華學法的南浦紹明也將在中國得到的茶臺子和茶禮等帶回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茶。縱觀日本飲茶的歷史,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后,繼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發(fā)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傳至今,他們飲用的依然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歷千年而不變。

    二、中日茶文化內(nèi)核之區(qū)別

    陸羽《茶經(jīng)》問世以后,對中國茶學、茶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陸羽首次把中國文化精髓中的儒、釋、道精神與飲茶過程融合起來,將飲茶當做一種藝術(shù)過程來看待。從烤茶、選水、煮茗、列具等這一系列的藝術(shù)實踐來強調(diào)“精行儉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貴中,強調(diào)“中庸之道”,反對“過”和“不及”,要求我們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時強調(diào)“仁”,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而不同”,這也是中國茶藝的思想主體。中國人的性格就像茶,總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與天道的自然和諧。釋家貴“悟”,講求彼岸,強調(diào)“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以茶道為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道家尚“無”,為茶藝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藝的靈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以及重生、貴生、養(yǎng)生的思想。因此,當代茶學家莊晚芳先生將中國茶藝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廉美和靜”。“廉”就是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和”就是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guān)系。“敬”就是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中國茶藝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xiàn)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天人之境。

    茶葉東傳,在禪宗的影響下,日本發(fā)展起來了茶道文化,借以飲茶表現(xiàn)日本人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安土、桃山時期的千利休提倡簡樸的“寂靜、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會”的精神,創(chuàng)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風茶法,完成了飲茶向茶道的升華。千利休把茶道規(guī)則解釋為“四規(guī)七則”。所謂“四規(guī)”,即和敬清寂,“和敬”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以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清寂”是指環(huán)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huán)境和古樸的陳設(shè),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七則”是用于接待客人時的準備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藝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傳,期間產(chǎn)生了不同的派別。其中以千家派最為活躍,擁有許多弟子。產(chǎn)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謂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濃,并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形式來實現(xiàn)“茶道四規(guī)”,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據(jù)日本的西部文凈在其《禪與茶》一書中考證,在紹明帶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劉元甫作的《茶堂清規(guī)》,日本的《茶道經(jīng)》便是其中的《茶道軌章》、《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后世抄錄所成。據(jù)《茶道經(jīng)》中記載,劉元甫乃楊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三祖)為同門,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chǔ),在五祖山開設(shè)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并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經(jīng)》的來歷真實的話,那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來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濤庵.同時也說明由南浦紹明帶回的茶典,對日本茶道思想的影響。

    三、中日茶文化反應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凝結(jié)起來的表現(xiàn)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特征,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該民族的文化。眾所周知,日本是島國,面積小而人口卻很多,眾多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發(fā)展,重視自我克制和堅強的意志訓練。其次,自然條件的惡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強的集團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表現(xiàn)在茶道上就是集體參于茶事,共同營造和諧的氛圍。再次,日本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特別重視規(guī)范和禮儀。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視特定而嚴格、繁瑣的規(guī)程,如茶葉要碾的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插花要根據(jù)季節(jié)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分、年齡和文化教養(yǎng)等來選擇。同時,要根據(jù)茶道的禮法,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按規(guī)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制茶等。可見,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飲茶,而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一種禮法教育,是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茶道雖說是一種精神修養(yǎng),但卻過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實際上相互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很少。這種重視形式而不重視實際的文化發(fā)展到了極端。

    與此相反,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茶藝。中國的茶藝雖然沒有日本茶道那樣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蓋碗茶、工夫茶等精細復雜的茶藝形式。中國講究“禮”,茶體現(xiàn)了親朋好友之間的情誼,“以茶會友”這種方式不僅常見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適用于集團、甚至國家的禮儀。時至今日,逢年過節(jié),一些單位、公司等也會召開茶話會,領(lǐng)導員工聚在一起交談,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說,中國的茶不僅代表禮儀也蘊含著情誼。中國的親朋好友問也不拘泥于禮儀及形式,比起禮儀及形式更重視交往的意義。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日本茶道是復雜繁瑣的,難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規(guī)程小心飲茶遠不如愜意地品味自己喜歡的茶。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更注重茶的實際和實用。

    總而言之,中日兩國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中國人飲茶比起禮儀及形式,更重視品茶和交往的意義。而日本茶道,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深遠,其嚴苛的墨守成規(guī),限制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融合,雖循古,但少創(chuàng)新,這與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關(guān),成為展現(xiàn)日本文化的一個獨特的窗口。

    參考文獻:

    [1]岡夫.茶文化[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國茶藝[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0.

    [3]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關(guān)鍵詞:中日茶道;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 TS9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324-01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后,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fā)芽了。大致過程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fā)酵,再擠壓成型而制成的。再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緩緩地盛入陶瓷茶杯。這就是最簡單的吃茶法了,經(jīng)漫長歲月,為日本人所接納,并形成了日本獨特的飲茶文化,日本茶道因其精密的手法和神秘的精神文化最為世人所矚目。那么就讓我們從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日本茶道所具有的的涵義及精神吧。

    早在我國的隋唐時期, 隨著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進以及日本遣唐使和留學僧人的大量來訪, 在我國早已流行的飲茶習俗不可避免地傳入日本。據(jù)日本史書記載, 日本著名的學問僧永忠大師于寶龜初年入唐求法, 在中國生活了20余年, 吸收了包括中國飲茶習俗在內(nèi)的大量唐文化, 并將之帶回日本。正是在這一時期, 日本國內(nèi)開始較大范圍地種植茶樹, 飲茶之風已在日本上層社會傳播開來。日本茶道在吸收中國茶道的基礎(chǔ)之上,形成了具有本身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有其自身的發(fā)展過程和特有的內(nèi)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xiàn)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guī)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chuàng)立了日本正宗茶道。造就了日本茶道成為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yǎng)性,心靈凈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遺憾的是到了平安時代中期(公元10世紀), 隨著日本國風文化的興起, 茶的飲用幾乎完全中斷了。

    相對于日本茶道來說,本源的中國茶道更加具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及獨特的境界和品位。那么在歷史的變遷中,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各自形成了什么樣的不同呢?

    一茶文化流派的差異

    中國茶文化雖然經(jīng)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卻未出現(xiàn)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xiàn)在文化的積淀上。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xiàn)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審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藪內(nèi)儉仲創(chuàng)始的善于書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藪內(nèi)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織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二茶文化的參與者不同

    茶在中國茶的栽培、銷售、飲用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表現(xiàn)便是大小城鎮(zhèn)廣泛興起的茶館、茶亭、茶室。這種場合中,士農(nóng)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聚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nèi)容,民間不少地區(qū)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遵循嚴格的世襲制,等級制度格外森嚴。茶初傳到日本時只在上層社會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貴族、級別高的僧侶才有機會接觸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眾中也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

    三吃茶法各異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與中國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藝的飲茶法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點茶時對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都很講究飲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國的茶書記載比日本的更加細致周詳。中國茶道的點茶好壞幾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術(shù)好壞來左右的,根本無須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說,只要主人通曉了“選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點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個被動的喝茶者。中國現(xiàn)存茶書中,幾乎沒有對客人的做法提出什么要求。

    與之相對,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習點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須同樣刻苦修習。要想舉辦一次成功的茶事,點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須修煉得能夠熟練調(diào)整火候、水溫使其達到最佳狀態(tài);而要想將火候、水溫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須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

    四茶文化的精神實質(zhì)不同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互相補充,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nèi)容非常豐富。學術(shù)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lián)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當然也融進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 義、 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 敬、 清、 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體”,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nèi)容,它規(guī)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yǎng)性。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夜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午夜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久久|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国产一区三区三区|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韩国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v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浪|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 深夜福利一区二区|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