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5 10:22:5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考數學的復習策略,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復習效果直接影響考試結果,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中考總復習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指導學生中考數學復習經驗及中考命題思路談談體會。
一、復習的方法
1.總結梳理,提煉方法。復習的最后階段應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梳理,重視教材,立足基礎,在準確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則、定理的實質及基本運用的基礎上,弄清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對于題型的總結梳理,應擺脫盲目的題海戰術,對重點習題進行歸類,找出解題規律,關注解題思路、方法、技巧。如方案設計題型中有一類試題,不改變圖形面積把一個圖形剪拼成另一個指定圖形。總結發現,這類題有三種類型,一類是剪切線的條數不限制進行拼接;一類是剪切線的條數有限制進行拼接;一類是給出若干小圖形拼接成固定圖形。梳理題型有助于進一步探索解題規律,同時也可以換角度思考,如一個任意的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邊形或矩形,最少需幾條剪切線?聯想到任意四邊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圖形,任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圖形等。做題時,要注重發現題與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比較,發現規律,觸類旁通。
2.反思錯題,提高能力。在備考期間,要想降低錯誤率,除了進行及時修正、全面扎實地復習外,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反思錯題,具體做法是對已復習過的內容進行“會診”,找到最薄弱部分,特別是對月考、模擬試卷中出現的錯誤要認真分析,也可以將試卷進行重新剪貼、分類對比,從中發現自己復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正確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例如,是計算馬虎,還是法則使用不當;是審題不仔細,還是對試題中已知條件或所求結論理解有誤;是解題思路不對,還是定理應用出錯等,消除薄弱環節比做一百道題更重要。應把這些做錯的習題和不懂、不會的習題當成鍛煉自己的機會,找到了問題產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題的最佳途徑。事實上,如果考前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及時糾正,就會更快地提高數學能力。對那些反復出錯的問題可以考慮再做一遍,對自己平時害怕的、容易出錯的題要精做,以絕后患。并且要靜下心來,通過學習、回憶,而有所思、有所悟,從而才會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有所創新,才能悟出道理、悟出規律。
二、答題策略
首先,審題時注意力要集中,思維應直接指向試題,力爭眼到、心到、手到。審題時應弄清已知條件、所求結論,在短時間內匯集有關概念、公式、定理,用綜合法、分析法、兩頭湊等方法,探索解題途徑。特別注意已知條件所設的陷阱,仔細審題,認真分析是否該分類討論,以免丟解。
其次,在答題順序上,應逐題解答。要正確迅速地完成選擇題和填空題,有效利用時間,為順利完成中檔題和壓軸題奠定基礎。在逐題解答時,遇到一時解不出的題應先放下(別忘了做記號,以免落題),等把會解的題目都做完后,再回頭逐一解決留下的疑難。
最后,遇到平時沒見過的題目,不要慌,要穩定好情緒。題目貌似異常,其實都出自原本。要冷靜回想它與平時見過的題目、書本中的知識有哪些關聯。要相信自己的功底,多方尋找思路,便能豁然得釋。切忌對著題發呆不敢下手,有時動筆做一做或者畫一畫,就圖形進行相應的分析,也許就做出來了。解答一步是一步,不放過多得一分的機會。
三、重視課本
現在中考命題的趨向,尤其是武漢市的中考可以基礎題為主,有兩題的難度要求稍高,堅持源于教材的基礎題(按以前的慣例)。122分是課本上的原題或略有修改,后面兩大題則“高于教材”,但原型還是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是教材中題目的引申、變形或組合,建議第一階段復習應以課本為主。集中精力把初三代數、幾何、初二幾何及代數中的分式與根式化簡部分的習題、例題等每一個題目都認認真真地做一遍,并進行歸納分析。現在部分初三學生一味搞題海戰術,整天埋頭做大量的課外習題,但效果并不顯著,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基礎知識即初中數學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學生能揭示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從知識結構的整體出發解決問題,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于一題。
例如初中代數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與二次函數的關系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二次函數圖形與x軸交點之間的關系是中考必考內容之一,在復習時,應從整體上理解這部分內容,從結構上把握教材,能熟練地將這兩部分知識相互轉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與幾何相聯系的題目特點非常明顯,應掌握基本解法。
每年中考數學都會出現一、兩道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所用到的知識都是同學們學過的基礎知識,并不依賴于那些特別的、沒有普遍性的答題技巧,主要是熟練掌握知識間的相互關系。
五、重視初中數學中的基本方法
中考數學命題除了著重考查基礎知識外,還十分重視對數學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換元法、判別式法等操作性較強的數學方法。同學們復習時應對每一種方法的實質,它所適應的題型,包括解題步驟熟練掌握。其次應重視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及運用,如函數思想,明確告訴了自變量與因變量,要求寫函數解析式,或者隱含用函數解析式求交點等問題,同學們應加深對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關的題目,如方程思想,它是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和制約,把未知量轉化為已知量,應牢固樹立方程思想,如要求兩個量則根據已知條件建立關于這兩個量的方程(或等式)。
六、注意實際問題的解決和探索性試題的研究
現在各地風行素質教育,呼吁改革考試命題,增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在其他省市的中考命題中已經有所體現,且難度較大,這一部分尤其是探索性試題在平時的學習中較少涉及,希望同學們集中研究近幾年其他省、市中考試題中有關此內容的題目,有備無患。
一、注重課本,扎實掌握基礎知識
中考前的復習每一步都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知識,千法、萬法,打好基礎才是好法.在基礎知識復習中,首先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知識結構,在解題中,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索解題思路,最后教師講評,使學生在課堂復習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這樣才能達到復習的目的.復習時應該充分體現以練為主的原則,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需要在反復的練習中,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才能形成和掌握.我們要以課本為主進行復習,因為課本的例題和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知識的主要載體.吃透課本上的例題、習題,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統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熟練數學基本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在復習時,我們要學會多方位、多角度審視這些例題習題,從中進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礎知識,重溫思維過程,鞏固各類解法,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二、重視能力的培養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
通過對課本典型例題、習題的有機演變和拓展延伸,讓自己在參與探究中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以課本典型例題、習題為題源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落實新課程理念、強化數學創新教學的重要途徑.課本上的某些例(習)題看似平淡無奇,但如果我們以此為藍本,改變其條件或結論,運用不同的知識和手段,編擬出形式新穎的題目,這對于提高自己的認識層次、強化探索創新和應變遷移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我們要做到能把各個章節中的知識聯系起來,并能綜合運用,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縱觀中考數學試題中對能力的考查,除了考查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純數學問題的能力外,又強化了閱讀理解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以及對同學們的情感、意志、毅力、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數學試題對能力的考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三、重視探究和實踐,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考查探究、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初步地創新意識是近幾年來中考數學改革的重要思路和舉措.中考數學的備考中,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他們熟知的生活實例,通過比較、分析、猜想、歸納、綜合等思維訓練,使之完成各知識之間的正遷移;通過抽象、概括、數學建模來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還要善于提出那些條件或結論不顯形或不確定,但又具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并有一定探索意義的問題,引領學生尋找探究問題的途徑,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探索數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思路.經常通過一些創新問題的訓練,能快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四、構建知識網絡,提升思維坡度,提高解題速度
教材是按知識塊螺旋上升安排的,教學又是把每一個知識塊分解成知識單元或片斷來講授的,中考復習就是要把它們由粗到細、由大到小,由厚到薄,整理成知識網絡,這不僅有利于“弄清家底”,而且有助于理解與記憶,還便于提取與應用.
學生的水平是有差異的,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通過復習都有提高,復習題的選擇應有層次性,由淺入深,建議是進行“題組”訓練,有兩種基本的形式:縱向深入與橫向綜合.
統計表明,中考要在120分鐘內完成28道題,題量較多,而且有大量的實際情景或過程呈現的敘述,閱讀量較大,這就向速度提出了高的要求.對于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1)深刻理解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考試時間,書寫做到簡明扼要;
(3)平時進行高速訓練.
中考是通過解題來判斷學生數學能力的,中考復習的最終成果要落實到解題能力的提高上,但不能盲目地強化訓練,采取題海戰術,我們建議:
(1)以中檔綜合題為訓練重點.中檔綜合題區分度好,訓練價值高,教師講得清楚,學生聽得明白,有利于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中下檔的題目是命題原則的主要體現,是試題構成的主要部分,是考生得分的主要來源,是學生錄取的主要依據,是進一步解高、難題的基礎,可以說,抓住了中下檔的題目就抓住了錄取線;在復習時,高檔題也要有,但要控制數量,重在講清“如何解”,講清解題思路,從何處下手、向何方前進.
關鍵詞:中考數學;復習;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16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04
眾所周知,中考復習是整個初中教學的一個關鍵階段。如何提高中考數學復習課的質量和效率,是擺在每一個畢業班教師面前的問題。如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初中三年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掌握好的方法,解題技能有明顯的提高,迅速提高數學成績,教師起著一定的引導和主導作用。
一、認真研讀中考說明,制定具體有效的復習計劃
按照中考數學考試說明,初中數學有200多個知識點,根據中考說明要求提出四個層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練掌握,熟知每一個知識點在初中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僅在兩個多月的有限時間內全面完成任務重難度大,這就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復習計劃。計劃中目標要明確,計劃好復習時間、復習重點、復習基本方法,計劃好如何挖掘教材,使知識系統化,訓練哪些方法,培養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數學思想等。做到考點清晰,落實好每一節課的復習內容和達到的目標,安排好綜合訓練的時間,達到查漏補缺。綜合復習應設計如何引導學生對知識體系完成由厚到薄的轉變;如何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悉近來數學試題類型及考試改革的情況,定位考試方向,理清考試命題思路。
二、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抓好習題的歸類、變式的訓練
在系統復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知識結構,由結構找性質、由性質找方法,從而解決問題。復習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縱橫聯系,將各部分知識串在一起,弄清他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更深入一些。因此,我在總復習中對全部知識點按分成幾塊來進行復習,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
目前“題海戰術”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學生整天忙于做題,沒有時間總結解題技巧和方法,這樣既加重學生負擔,又不能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我在復習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所做過的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解題規律,建立錯題本。將可以變形的題進行變式訓練,使學生從多方面感知數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我們所做的許多題目都是從同一道題中演變過來的,其考慮問題的思路和所運用的知識完全相同。如果掌握不了它們之間的聯系,就題論題,學生就會無從入手,教師在復習中要培養訓練學生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靈活變換,使之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平時做題遇到的類型主要有:改變題目的形式;題目的條件和結論換位置;改變題目的條件;串聯不同的問題;把結論進一步引申。
三、理解和掌握幾種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我們平時做題中積累了多種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讀書由厚到薄的升華,在復習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在解題中提煉數學思想的習慣。
(一)整體思想
整體思想是指把研究對象的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個整體,通過觀察與分析,找出整體與局部的聯系,從而在客觀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整體與局部對應的按常規不容易求某一個(或多個)未知量時,可打破常規。根據題目的結構特征,把一個數組或一個代數式看做一個整體,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二)轉化思想
轉化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最基本的數學思想。在研究數學問題時,我們通常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未知問題轉化為已知問題,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問題,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轉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數量與圖形、已知與未知、圖形與圖形之間都可以通過轉化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分類討論的思想
當一個數學問題在一定的已知下,其結論并不唯一時,我們就要把問題的結論考慮全面,在每一種情況中分別求解,最后將各種情況下得到的答案進行歸納綜合。運用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指導學生進行總復習,有利于學生歸納、總結所學的數學知識,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并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嚴密、清晰、合理地探索解題思路,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一個角是50°,求它的底角的度數。
思路分析:由于題目沒有說明這個角是頂角還是底角,所以要分兩種情況分別計算。
分類的原則是“不重不漏”對每一種情況都要分析。
(四)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華羅庚先生曾用“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非。”對數形結合作高度的概括。在總復習中,注意數形結合在以下幾方面的應用,如判斷有理數大小的關系、列方程解應用題、函數及其圖像、平面幾何問題、數據統計及簡單的三角函數等方面。
(五)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初中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利用方程思想的基本類型有:求待定系數、求函數圖像與坐標軸的交點、整式和三角函數的有關問題、幾何題中的方程思想、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等。
在初中階段還有函數思想、統計思想等,在復習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這些思想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這些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數學教師要重視中考總復習的教學,重視并認真完成這個階段的教學任務,認真研究新課標和考試說明,了解學生的復習情況,不斷調整復習策略,讓學生在中考中發揮出最佳水平,取得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關鍵詞:掌握;思維;創新;探究;應用;大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7-0163-01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中考數學命題的理念和原則也在發生變化。如何建立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復習方法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與體會,這里著重談談對中考數學首輪復習的幾點看法,以期能對今后的復習教學有所啟示。
一、重視三基的復習和掌握
《數學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是中考數學命題的依據,是復習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兩者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復習的效果。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有的教師認為中考重視對綜合能力的考查,而學生也往往在綜合題上失分較多,就盲目地做大規模的綜合題,而對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復習一帶而過。這種舍本逐末,靠做綜合題取勝,試圖通過多做、反復做壓軸題來復習三基的做法不可取,出現的結果是學生畏難情緒嚴重,并且事倍功半。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實,高樓才能堅固。學習數學也是一樣,只有把三基學得扎實,運用嫻熟,才能為知識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而且根據《說明》的要求容易題占70,這部分題目大多是考察三基,因此在首輪復習時,要特別重視三基的復習和牢固掌握。例如:在復習圓的基本性質時,我以如此簡單的練習引出并復習了圓周角定理,同時也復習了同圓或等圓中,弧、弦、圓心角、圓周角之間的關系。學生感到親切、自然,也輕松!
二、復習的面一定要廣,特別重視新增加的內容
新增加的內容無疑是中考命題的一個亮點。其考查方式基本走向情景新,貼近時代,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如:視圖與投影、概率與統計,圖形的變換;用函數的觀點看一元二次方程,用函數的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等都是相對舊教材的新增內容。
對新增知識的考查近年力度不斷加大,形式越來越靈活,因此首輪復習的面一定要廣,特別重視新增加的內容。
三、根植現行教材,突出思維提升
在首輪復習過程中,必須重視教材,要立足于教材。盡管近年來中考數學有許多新題型,所占分值中比例較大的仍然是傳統的基本問題。多數題目可在現行教材中找到原型,或者是課本例題或習題的變式題,或是源于課本并適度延拓的引申題。因此復習備考的第一階段應以教材為藍本。特別是對容易題的考查,應讓學生掌握典型的例、習題,掌握學習方法,對例、習題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加強或減弱條件、變換圖形、結論等。
四、延拓傳統題型,開發創新和探究題型
將傳統的、典型的試題進行創新和整合,改編成閱讀理解題、探索性試題,采用“動”與“靜”結合、“特殊”與“一般”結合等手法,變換設問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事物的存在性或規律性,考查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成為中考數學命題改革的一個熱點。但有些復習課卻是單向的、靜態的、模式化的、缺乏生機和樂趣。其最明顯的特征是不管學生是否真的懂了,不管有無興趣,硬將學生往事先預設的“軌道”上驅趕,不敢越教案半步,只要把教案設定的內容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就算達成了。從表面上看,課堂教學似乎比較順利,但恰恰相反,這將嚴重地束縛師生的靈感、扼殺師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同時,也將嚴重浪費了學生這一寶貴的課程資源。
五、突出核心內容、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
核心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是考試的目的。數學的基本概念、性質、定理、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核心,也是各種能力的基礎。但是對于核心知識的考查,不是一味體現在難題上,而是體現出數學的精髓即數學思想方法,即轉化的思想、分類思想、方程的思想、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
例:已知二次函數y=-x2+2x+m的部分圖象如圖所示,則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解為______ 。
【評析】本題揭示了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在聯系,重點考查了數形結合思想,所涉及的內容又是初中階段的核心知識,解法上也能很好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既可通過求出m值得出方程的解,也可根據二次函數圖象的性質直接寫出方程的兩個解。
六、相對大綱而淡化的知識,不超出課本和課標的要求
近年中考強調:對于原來老教材有而現在新教材已經刪減的內容堅決不考,如果只是在新教材的習題中出現,那么也不能夠深挖。比如幾何《圓》的內容,原來一直是幾何部分的重要考點,也是熱點,但是現在新教材中對這部分知識作了較大的調整。再如代數中取消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的專項考查(根與系數的關系),因此在考試命題中也不會出現這部分知識的考查。
一、中考復習課設計的宏觀把握
教師在課程內容的宏觀把握上應熟悉課程理念,并明確課程目標、內容標準。
1.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涉及6個方面:數學課程觀、數學觀、數學學習觀、數學教學觀、數學評價觀、現代信息技術觀。
2.初中《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包括4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3.初中階段的內容標準包括4個領域:數與代數(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空間與圖形(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坐標、圖形與證明),統計與概率(統計、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題學習)。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具體表現為教材各章節的200個左右的知識點。
4.知識技能目標有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四個水平,過程性目標有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
二、明確復習中習題選擇的目的
1.深化與活化雙基:通過習題的教學,溫故知新,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活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達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理解數學規律的目的。
2.重構與完善知識體系:通過習題的教學,梳理知識脈絡,重新建立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糾偏防錯,達到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系統歸納解題方法的目的。
3.鞏固與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習題的教學,強化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達到鞏固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三、習題的選擇要注重基礎性、系統性和層次性
習題的選擇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習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現有水平,要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進行選擇,避免選擇那些繁、難、偏、舊的習題,注意習題的基礎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復習知識、提煉方法、防漏補缺,不留盲區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習題的選擇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有層次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復習均能有所提高,可設計漸進性的題組練習,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應以基礎題和中檔題為主,幫助他們掌握最基本的解題方法和技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要適當增加習題難度,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強化思想方法的訓練;讓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吃飽”,成績優秀的學生“吃好”。
四、習題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針對性
習題的選擇應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既要注意對知識點的覆蓋面,又要能通過訓練讓學生掌握規律形成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精選課本中的典型的例題和習題,并進行整合創新,編制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多題一法的習題,做到舉一反三、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融會貫通,幫助學生歸納解題規律,強化解題技能。同時習題的選擇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復習的知識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常見的錯誤和思維誤區進行選題,注意易淆點和易錯點的辨析和思考,切忌隨意性和盲目性,避免題海戰術,切實提高復習效率。
五、分層訓練,整體提高
復習課教學中應當通過有效的訓練,去牽動知識的“內化”,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系統地把所學的知識有效復習一遍,做一定量的課內練習是十分必要的。而“一律看齊”的練習抹殺了差異性,因此在練習設置上要有不同的分層,為中下等生補充一些基礎題,為尖子生補充一些帶有挑戰性的題目,這樣既達到了復習的目的,又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增強信心,積極地投入到復習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六、歸納提升,完美結果
課堂小結是復習課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但現在的小結似乎成了一種模式,即“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美其名曰“開放式小結”,導致學生的回答毫無目的、毫無方向。我認為這種小結不適合復習課,根本達不到數學復習課小結的目的。復習課小結不但要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鞏固當前所學的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本課復習的科學方法。因此,復習課小結教師要進行得細致、深入、具體,真正地達到既概括知識又總結出學習方法的目的。
七、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
基本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用字母表示數的思想、集合與對應的思想、函數與方程的思想、轉換化歸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抽樣統計的思想等;數學解題方法主要有: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換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數法、圖像法,等等;一般性的思維方法主要有:觀察、試驗、比較、分類、歸納、類比、猜想,等等。
八、復習課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每節課要有明確的復習教學目標。
明確復習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來復習。教師制定全面、準確、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重點是解決學生在新授課后出現的問題,在上課剛開始的1―2分鐘內,直接出示復習課題及復習目標,讓學生對本節課須掌握的知識提前做到心里有數,帶著任務進行學習。
2.要面向全體學生。
任何一個班級、任何一個學科都會有幾名成績優秀的學生,教師一方面要使這些“尖子”學生的成績得以維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他們在班級的“龍頭”作用。但也不可忽視中等生。中等生在班級總是占大多數,如果忽視了中等生就談不上面向全體,更談不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中等生的學習往往存在著拉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來的現象,所以教師應該給這些學生以足夠的助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中等生了解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時幫他們找出學習成績提不高的癥結,幫助他們堅定向高一層次攀登的信念和決心。
3.給予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活動。
創新需要時間,創新更需要空間。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離開了學生的自由活動,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