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09:24:2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城鄉供水一體化解決方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根據會議安排,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就我縣2013年水利工程建設情況作如下匯報:
一、工程建設情況
一是率先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2012年,省、市下達我縣14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其中重點小(二)型7座,一般小(二)型7座),經業主、監理、施工等參建各方共同努力,現已全面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并率先在全市進行了項目法人驗收。2013年我縣將要完成21座一般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目前,已率先在全市完成招投標工作,與施工單位簽訂了合同并已經進場。
二是高標準完成小農水重點縣建設任務。投資2500萬元完成2012年度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項目覆蓋我縣等4個鄉鎮,22個行政村,18個小型灌區的4.18萬畝農田。經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并組織了項目法人驗收。經省財政廳和水利廳組織的績效考核,該項目質量、進度和投資效益綜合排名全省第三。2013年,我縣積極爭取全省第五批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已全部完成2013-2015年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方案的編制,待省廳批復實施方案后我縣將按程序開展工作。
三是快速推進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我縣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河東防洪工程總投資約2000萬元,設計加固堤防6.2公里,疏浚河道2.5公里。該工程于2012年11月底開標,開工時間較晚,但我們克服開工晚、拆遷安置任務重等重重困難,組織精兵強將快速推進工程建設,經業主、監理、施工單位等參建各方共同努力,目前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012年12月29日,我縣在全省率先完成2010-2011年度豐林鎮防洪工程技術驗收,2013-2015年度的林泉防洪工程已通過省廳初設審查,目前正在等待批復。
四是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2012年9月13日,我縣與省水利投資集團公司正式簽訂了《縣城鄉一體化供水項目合作協議書》,協議雙方共同努力,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分三期推進,實現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目標。目前,省水投集團已委托市水利規劃設計院編制完成了《縣雁家湖水廠擴建改造初步設計報告》和《縣林泉自來水廠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雁家湖水廠擴建改造工程已于2013年8月19日開標,工程已進入緊張的施工階段,將在2014年7月1日前完工。
二、主要做法
我縣水利工程建設每個階段工作均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工程質量優良率高,工程檔案及驗收資料完善。主要做法概括為三句話15個字,即:管理上求嚴、進度上求快、質量上求優。
第一,管理上求嚴。一是嚴格定員定責。為使水利工程建設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我縣每項工程都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縣監察局、水務局、發改委、財政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每個項目均按建設規范成立工程建設項目部和現場經理部,并明確了各工程現場代表及技術負責人職責,確保了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崗上有人,人人有責。二是嚴格執行“四制”。嚴格按照水利部有關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實行項目“四制”:其一,項目法人制。項目法人單位為縣水務局。其二,招投標制。所有項目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及有關規定,采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中標施工單位均具有水利工程施工三級以上資質。其三,監理責任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實行工程建設監理制,每處工地均有1名監理人員常駐現場進行“三控制”、“兩管理”工作,每個監理公司均派一位總監理工程師對所負責監理的工程進行巡監。其四,合同管理制。與設計、監理、施工單位均簽訂合同,一切以合同為準。三是嚴管項目資金。縣政府在資金使用和管理上嚴格執行水利部、財政部《水利基本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和《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籌集項目地方配套資金,在工程建設中根據工程進度由縣財政支付中心及時撥付項目資金,確保了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第二,進度上求快。一是工作部署快。根據往年的時間安排,我縣提前做好宣傳發動,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化解工程建設中的各類矛盾和糾紛,為水利工程建設贏得時間。立足工作實際,不等不靠,對群眾積極性高的鄉村,縣政府先墊付資金,對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水利熱點問題,認真調研,拿出解決方案,不等項目資金,先行先做,從而確保工程行動早,項目到來時工作落實快。二是建設進展快。從項目立項到項目實施始終立足一個“早”字,尤其是對于完成招投標的工程要求施工單位早日開工,督促施工單位按照設計要求,合理安排工期,做到外業工作和內頁資料整編工作同步進行。對在全縣率先完成的工程我們還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極大地提高了施工單位的積極性,為各項水利工程建設率先通過市級和省級驗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質量上求優。其一,優化設計方案。一是專題調研。組織專家對水利工程進行前期調研,現場勘察,逐一審查,找準和摸清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根據水利工程的病險程度、位置重要程度、功能及影響程度,分輕重緩急做好年度整治規劃。二是做好設計。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完成工程建設方案、安全鑒定、評價報告、初步設計報告、施工圖設計等前期編制工作。三是創新思路。在水庫加固過程中背水面采用無砂混凝土設計,極大地簡化了水庫管理工作;在小農水建設中,以砼(音同)澆筑和U形槽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節水系數;與省水投的合作,使城市居民用水和農村安全飲水達到“雙贏”。其二,強化質量管理。從項目開始實施時就制定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做到“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業主單位負責、群眾義務監督”。尤其是在全縣水利工程集中實施階段,監理單位人員不足,業主單位充分發揮現場經理部作用,單位技術負責人和現場技術人員實行現場旁站,加強對隱蔽工程和關鍵工序的監督,切實保證工程符合質量要求。
關鍵詞:綜合管廊;BIM;可視化;運維管理
近年來,我國居民對供電、供水、供暖以及通信等公共設施的需求日益增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面臨挑戰。地上空間、資源的不足與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產生矛盾,因而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向地下空間發展,充分調用地下資源,將基礎設施轉移到地下集中設置,釋放地表空間,以緩解矛盾,為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興起為建筑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2022年,住建部在《“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中提出,研究基于BIM的跨建設階段管理流程和數據融合標準,研發貫通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平臺,推進BIM技術在勘察、設計、制造、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與深入應用。利用BIM技術,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對綜合管廊工程在運維過程中協同監管和可視化管理,能夠為綜合管廊的智慧運維管理提供較為完善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而達到可靠監管、智慧運維、降本增效的管理目標。
1地下綜合管廊現狀分析
早期城市管網的建設分散于不同的企業,由各企業對城市基礎設施管網進行建設。因而早期對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時,各方僅從各自的角度對其進行鋪設,未能從多方面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和綜合利用。此外,大部分鋪設通過直埋的形式鋪設于市政道路下方,這就導致后期隨著城市規模發展以及城市居民對市政管線需求的增加,對市政管線進行擴容、維修、更新時,需要對城市道路進行反復開挖修復,使得道路上的補丁隨處可見,成為了“拉鏈”馬路。地下管線多頭管理、重復建設、技術低下、應急管理能力差、輔助決策水平低[1]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工程安全隱患不斷暴露出來,不僅對居民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也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統計數據表明,每年全國由于施工而導致的城市管網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50億,間接經濟損失高達400億。此外,基礎設施擴建、改建也造成大量問題,從而導致社會資源浪費,社會矛盾突出。為此,有必要進一步解決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現存問題,探索基礎設施建設新模式。
2BIM技術在綜合管廊信息化管理中的應用
2.1總體架構
基于BIM技術的綜合管廊信息化運維管理系統架構主要包括支撐層、服務層、業務層、表現層,并與外部多系統互聯互通,系統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2.2BIM可視化技術應用
將管廊在規劃設計和施工階段的數據和資料與管廊的BIM模型相鏈接,并在運維管理中根據實際情況更新管廊模型有關數據,實現對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2]。BIM的可視化技術可以實現以數字信息模型為載體[3],將機電各專業的數據信息,以及管廊實際運維需要的各類信息進行一體化整合,基于此信息模型,可以為管廊運維管理提供新的載體。準確完整的模型數據是有效利用BIM技術進行運維管理的基礎[4],將BIM信息模型與實際建筑(含機電設備等)、人三者進行連接,使綜合管廊運維更加直觀化、模塊化、集成化,可進一步提高運維效率,合理安排班組巡檢頻次,有效降低運維成本。
2.3基于BIM的綜合管廊運維管理平臺
綜合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是基于物聯網、BIM/GIS及大數據技術[5],針對管廊智慧化運維建設的系統平臺,應用層包括基礎數據管理系統、智能監控系統、運維管理系統、運營管理系統、安全與應急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地理信息監控管理系統、移動端系統等8個子系統,基于統一數據庫實現,滿足數據共享和再利用的要求[6],同時監控系統部分與管廊內相應的機電設備具備遠程和聯動控制功能。
2.4信息化管理設計
采用監控大屏、WEB端、移動端對管廊運維和巡檢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監控大屏作為統一監控、調度、指揮的神經中樞,與綜合監控、預警報警等系統實現聯動,供運維班組對管廊實時運行狀況進行有效監管;Web客戶端通過瀏覽器訪問和系統運行,進行運營管理、安全應急管理、巡檢排班等日常工作;移動端以工作機為載體,可實現廊內智能化巡檢工作,及時上報運行隱患事件,提升運維響應度和處理及時率。
3綜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實例
3.1項目概述
合肥山海關路(重慶路至黑龍江路)綜合管廊,總投資3309.7萬元,單艙,管廊全長0.78km。
3.2數據對接
山海關路管廊各機電專業包含消防、環控、門禁、視頻、通信、無線覆蓋、火災自動報警等,通過MOD-BUS協議,接收和反饋PLC設備的狀態、反饋信號等,存入InfluxDB實時數據庫,并通過設備編碼作為唯一關鍵字段與BIM模型中的設備進行綁定,實現BIM模型中的狀態查看及遠程控制。山海關路管廊共有各類設施設備近500個,通過二維平面布置圖表示其位置及設備狀態,運維人員可借由二三維聯動,多視角多維度,實時查看廊內運行情況
3.3可視化展示
平臺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和三維BIM技術,進行BIM模型輕量化處理,實現管廊從宏觀地理位置定位和工程結構展示,到微觀風機、水泵等機電設備設施、入廊管線的擬真展示;并通過數據與模型綁定,提供綜合管廊三維模擬現實、資產查詢、設備遠控及狀態實時反饋、三維漫游、(半)透明模式展示等功能。BIM模型遠程控制如圖2所示。
3.4虛擬巡檢管理
基于BIM技術,可根據廊內巡檢線路信息(如綜合艙一分區至三分區),自動開展虛擬巡檢任務,確定巡檢設備的運行狀態,生成巡檢報告。利用巡檢報告,將需要維護的巡檢設備的工單發送給相應的運維人員。通過虛擬巡檢,可以讓運維人員更加清晰地了解綜合管廊當前運行安全和健康狀況,同時配合廊內攝像機輔助,及時發現運維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這樣一方面有助于降低運維人員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證綜合管廊監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并且工單自動生成與派發可使得工作更加便捷。此外,工單附帶相關精確問題或故障,運維人員根據工單內容能夠精準定位問題所在,并及時對所涉及的問題進行解決,使得綜合管廊能夠安全健康運行。虛擬巡檢還可用于管廊新進運維人員的培訓作業,加速提高運維人員的廊內認知度,提升巡檢體驗。
3.5應急演練管理
在管廊運維過程中,如遇到火災事故等緊急情況,運維人員可通過BIM模型找尋最近出入口進行虛擬逃生演練。傳統的應急演練均是事先編制預案,按照方案進行場地準備、人員培訓,開展演練活動,這種模式可能會出現不可預見的風險因素,不利于演練活動的開展。利用BIM技術可模擬性的特點,搭建管廊運維現場的應急演練場景,設定疏散人員的初始位置和逃生路徑,形成三維動態的模擬方案,便于查找演練方案的不足,及時調整應急預案,使得應急演練預案更具有實操性,應急演練管理模擬如圖3所示。
3.6入廊管線管理
基于BIM空間管理,可較為精確計算已入廊管線數量及可入廊管線空間信息,并形成入廊管線管理。通過設定出入廊位置,在BIM模型中全景展示入廊管線敷設路徑,以此提前規劃入廊管線報審及指導施工作業。待管線入廊后,即可在BIM模型中查看相關入廊信息,更新巡檢作業內容,形成閉環管理。
4結語
應用BIM與大數據技術的集成管廊運維模式,將BIM技術的應用從綜合管廊的設計、建設延伸到運維階段,進而可實現基于BIM技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綜合管廊BIM模型整體為線型結構,且內部專業分工復雜,系統集成度高,展示效果還有待優化。通過完善三維引擎,從BIM信息提取、BIM模型輕量化、數據存儲索引和三維可視化等關鍵技術方面進行優化。可通過模型簡化、場景空間劃分、增加繪制對象的內存池和進行圖元合并等方式對模型進行輕量化處理,從而實現流暢展示的目的;可從性能、表現方式、二次開發接口等多個方向上進行優化。基于BIM的綜合管廊信息化運維管理以BIM模型為數據載體,集成監控、資產、巡檢、入廊管線四類信息,可建立一個可以實時監測和預警管廊內外狀態信息的智能化系統。本文以合肥市管廊項目作為應用實例,實現了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事故發生風險,推動了城市綜合管廊智能化發展,為保障城市正常運行提供了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陳興海,丁烈云.基于物聯網和BIM的城市生命線運維管理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4(10):89-93.
[2]李應來.BIM技術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中的研究與應用[J].安徽建筑,2021(7):154-155.
[3]黃強.論BIM[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65-71.
[4]李瑩.基于BIM的設施管理運維數據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9:50-51.
[5]宋雅璇,劉榕,陳侃.“BIM+”技術在綜合管廊運維管理階段應用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9(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