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10:13:3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網絡安全知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網絡安全,計算機病毒、木馬、黑客攻擊,反病毒軟件,防火墻軟件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有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軟件(Windows)、字處理軟件(Word)、表處理軟件(Excel)和計算機網絡基礎及網絡安全知識等,幾乎所有的中職學校都選擇在一年級開設。面對剛剛初中畢業的中職新生,他們對計算機知識,特別是網絡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防范技術大都比較薄弱,那么,我們在《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如何開展網絡安全知識的教育呢?
首先,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
眾所周知,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深入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信息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但是,緊隨信息化發展而來的網絡安全問題日漸凸出,互聯網上病毒、木馬、黑客攻擊等肆虐橫行,網絡帳號密碼被盜,甚至網銀被盜的事情時有發生,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是《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內容。如何開展呢?
1.正確認識計算機病毒、木馬及其帶來的危害
計算機病毒、木馬、黑客攻擊等及其帶來的危害在教材上基本上都有,但都是文字材料,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上一堂實驗課,事先準備好已經感染了蠕蟲、灰鴿子、熊貓燒香、機器狗等病毒的文件,在機房計算機有還原保護系統的前提下讓各種病毒發作,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實的體會一下病毒和木馬所帶來的危害,增強他們對網絡安全的認識。
2.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如今的互聯網,可以說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不健康、不正規的網站一定要堅決抵制,也正是這類網站上經常帶有病毒和木馬。另外幾種病毒傳播的方式就是通過電子郵件、文件下載以及移動磁盤。
其次,學習各種常用網絡安全軟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的網絡安全技術
1.反病毒軟件
常見的反病毒軟件有瑞星、金山毒霸、卡巴斯基、360安全衛士/殺毒等等,這類軟件一般都簡單易用,其中病毒庫升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定要設置自動升級或定期手動升級。無論使用何種反病毒軟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因為殺毒軟件發展了近二十年,依然是停留在被動殺毒的層面,而不能主動防御。從殺毒軟件的原理來看,殺毒軟件之所以能殺毒,純粹是根據病毒樣本的代碼特征來識別他是否是病毒,而且這個特征碼還是需要在用戶反映遇到病毒后上傳病毒樣本才能獲取。
2.防火墻軟件
常用的防火墻軟件有天網、瑞星等。防火墻是根據連接網絡的數據包來進行監控的,每當有不明的程序想要進入系統,或者連出網絡,防火墻都會在第一時間攔截,并檢查身份,如果是經過你許可放行的(比如在應用規則設置中你允許了某一個程序連接網絡),防火墻就會放行該程序所發出的所有數據包,如果檢測到這個程序并沒有被許可放行,則自動彈出提示是否允許這個程序通行,這時候就需要用戶做出判斷。一般來說,自己沒有運行或者不太了解的程序,我們一律禁止通行,并通過搜索引擎或者防火墻的提示確認該軟件的性質。另外,防火墻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防御黑客對系統的攻擊,這是殺毒軟件無法做到的,因為黑客的操作不具有任何特征碼,殺毒軟件自然無法識別,而防火墻則可以把你系統的每個端口都隱藏起來,黑客掃描你的IP的時候,不返回任何數據包,這樣黑客就無法發現你這個系統的存在,從而使對方無法攻擊你。
第三,了解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安全策略,保證系統的最大安全性
1.windows操作系統本身有很多的系統漏洞,病毒、木馬和黑客往往利用這些漏洞發起攻擊,因此,一定要及時安裝Windows系統補丁,修復系統漏洞。
2. 停止不常用的Windows應用
Windows系統資源直接關系到系統整體的運行速度,隨著安裝的軟件越來越多,許多軟件在系統啟動時都會自動加載一些服務,占用系統資源,而這些服務大多數時候是處于閑置狀態的。Windows系統本身也有一些這樣的服務,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用戶都不會使用,如果能夠將這些服務停止,不僅可以釋放出被這些服務占用的系統資源,提高系統整體運行速度,而且可以減少病毒、木馬和黑客利用這些服務來攻擊系統的可能性。
3. 關閉不常用的端口
windows操作系統默認是所有端口都開放的,這就給病毒、木馬和黑客攻擊提供了便利。為了保證系統的安全性,例如135、139、445等普通用戶不常用,而病毒、木馬和黑客卻常常使用的端口可以通過“本地安全策略”或者防火墻軟件來關閉。
總而言之,在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安全意識,讓學生掌握常見的網絡安全技術和手段,具備一定的網絡安全防范技能,這不僅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信息化發展的必需。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基礎》 汪燮華 張世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關于網絡食品的抽樣。
網絡食品的抽樣方式根據《辦法》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通過網絡購買樣品進行檢驗的,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填寫抽樣單,記錄抽檢樣品的名稱、類別以及數量,購買樣品的人員以及付款賬戶、注冊賬號、收貨地址、聯系方式,并留存相關票據。買樣人員應當對網絡購買樣品包裝等進行查驗,對樣品和備份樣品分別封樣,并采取拍照或者錄像等手段記錄拆封過程”?!妒称钒踩闃訖z驗管理辦法(總局令第11號)》里對抽樣的過程和文書的填寫都有詳細的規定,網絡食品通過購買樣品進行抽樣檢驗,因不在抽樣現場,填寫抽樣單時,抽樣單上大部分的信息來源都是通過樣品的外包裝上的標簽標識內容,抽樣單上的有些信息對于檢驗結論是否合格很重要,其中包括“執行標準”、“食品類別”、“加工工藝”以及別的需要備注的內容,樣品的執行標準和所屬的食品類別,直接決定了該樣品按什么標準要求判定是否合格,有時候還需要了解加工工藝來輔助判定標準條款的選擇。例如辣椒制品,既可以劃分到蔬菜制品,也可以劃分到調味品,兩者采用的判定標準條款是不同的,再例如還有一些豆制品,其是否經過了油炸工藝,也決定了該樣品在選取微生物檢驗和判定標準時的區別。根據近年來非網絡食品抽檢來看,樣品信息中執行標準缺失或者錯誤,食品類別劃分不清,加工工藝通過外標簽無法了解等,很多此類信息都需要通過詢問被抽樣人才能完善,而目前入駐網絡銷售的食品經營者,由于其大小規模不等,企業主素質不一,食品的標簽標識內容更加不規范,魚目混雜,良莠不齊。如何正確完整地完成文書的填寫,還需探討,這是其一。
其二,購買的樣品如果要檢驗微生物項目,根據現行的致病菌限量標準,一般都是采用二級采樣或者三級采樣,抽檢的樣品數量(含獨立包裝數)較多,考慮快遞過程中可能造成破損,可能需要購買更多的數量。根據《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總局令第11號)》的要求,所有的樣品(含備樣)必須是同一批號同一型號規格同一包裝。我們在實際的抽樣工作中,會遇到有些樣品即便堆放在一起,但不是同一批號或者同一生產日期。網絡經營者在不知道商品用于抽樣檢驗的情況下,遇到獨立包裝數量較多的發貨時,能否保證所有的樣品都符合抽樣規范的要求呢?如何保證購買樣品符合規范的要求,還需細化。
二、關于網絡食品的檢驗。
抽樣后的檢驗結論的通知根據《辦法》第二十六條,“檢驗結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將檢驗結果通知被抽樣的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的檢驗周期按照《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總局令第11號)》的要求是20個工作日,被抽樣人收到不合格結論后如對檢驗結果有異議,5個工作日內可以提出復檢申請,復檢機構應當在收到備份樣品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作出復檢結論。但《辦法》里對于樣品初次檢驗不合格的結論是否作為終檢結論,對檢驗結果有異議是否可以提請復檢申請,并未明確。筆者認為檢驗的過程及檢驗結果的采納可以探討。
三、關于檢驗結論不合格樣品的后處理。
根據《辦法》第二十六條,樣品檢驗結論不合格的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采取停止生產經營、封存不合格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風險。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樣品的,應當同時將檢驗結果通知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依法制止不合格食品的銷售。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聯系方式不詳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協助通知。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無法聯系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停止向其提供網絡食品交易平臺服務對于檢驗結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按照《辦法》的要求,抽樣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將檢驗結果通知被抽樣的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或者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由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本人采取停止生產經營、封存不合格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風險,必需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配合,依法制止不合格食品的銷售。按照《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地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組織或者實施監督抽檢的檢驗結論不合格的,抽檢地與標稱的食品生產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級行政區域的,抽檢地的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不合格檢驗結論后及時通報標稱的食品生產者住所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钡挠嘘P要求,尤其是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生物毒素、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是否應該將檢驗結果通知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所在地的食品監督管理部門?由其督促責令抽樣檢驗不合格的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履行《辦法》里第二十六條規定的義務。
網絡食品生產銷售的便捷性、入行的低門檻和上線的成本低,使其成為“互聯網+”實踐的領跑者之一。為確保這一“互聯網+食品”新生事物比較自由地發育生長,盡快形成一種新的服務業態,鼓勵其在自由生長階段盡快形成規范的服務模式,監管部門對其采取了十分寬容的態度,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開明與務實。既然是新生事物,其利與弊在初始階段往往很難分辨,此時若完全按線下食品生產銷售的傳統辦法進行監管,那么肯定一管即死。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由于網絡食品生產銷售在初始階段充分自由生長,在目前社會誠信、商業誠信相對欠缺的條件下,網絡食品生產銷售模式的弊端也容易放大和蔓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如何在依法加強監管、確保食品安全與保障經營者權益、促進行業發展之間,尋找到一個科學的平衡點,讓《辦法》運行得更加合理有效,保障網絡食品的質量安全,是筆者也是廣大消費者的期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