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5:36: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污染 生物凈化 環境污染因子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被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土地圈包裹著的。這幾個圈的氣、水、石、土和來自太陽的輻射能,共同構成了地球表面的無機環境。此中,廣泛地分布著一層薄薄的生命圈,由許多特性各異,規模不等的生態系統構成,生物圈內進行著以植物為紐帶的物質和能量的滲透和轉化。
1、大氣污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以直接燃燒煤為主的國家,而且利用率很低,不足30%,有關資料表明,煤燃燒后10%以上的物質以氣態和固態形式排入大氣。主要污染物有煤煙,粉塵,SO2,CO2,NOX,以及吸附在塵粒上的一些重金屬元素。
2、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類生產、生活所產生的污染物排入到大氣中,當污染物濃度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時,便構成大氣污染,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健康。例如引起感官和生理機能的不適反應,產生臨床和病理改變。出現臨床體征或潛在的遺傳效應,直到發生急性,慢性中毒或死亡。SO2、BaP、和飄塵,一旦這些物質達到一定濃度,并結合起來形成復合效應,對人體危害就更加嚴重。吸附在飄塵上的BaP有強烈的致癌作用,SO2有促癌作用,放射性污染有遠期效應,包括引起瘤變不育和基因變異等。
3、利用生物凈化功能改善大氣質量,防治大氣污染
治理礦區大氣污染,提高大氣環境質量,需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除積極發展煤炭加工,擴大洗選量,改進燃煤技術與燃燒裝置,大力發展集中供熱和區域性采暖外,利用生物凈化功能,尤其是綠色植物的生物工程防治大氣污染也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地球上植物的生物量約占總生物量99%,好多種植物對環境有著十分強的耐受力,各種植物都具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的功能,通過光和作用,森林固定了大氣中約1/3的CO2,地球上50-60%O2是由綠色植物提供的,一萬頃的樹木能消耗掉1000Kg CO2,放入空氣中720Kg O2,處于速生期的樹木每小時就能吸收CO2 20-40Kg、一天可達300-400Kg以上,綠色植物在調節大氣中CO2和O2的平衡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某些植物對于礦區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SO2也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大氣中的SO2濃度太大會傷害植物,但當SO2濃度不超過植物急性傷害閾值時,對其有較強的吸附能力,一萬頃草坪在生長旺盛期可吸附SO2 20mg/天左右。
地球上森林的總葉面積約是地球表面積得3倍,植物表面形狀各異,有吸附、過濾和粘著作用,一般有毒氣體經過綠地有25%被阻留,可使降塵量減少23-50%,飄塵量減少37-60%。
在生長旺盛期的植物能分泌一種特殊功效的殺菌素,能殺死某些細菌,真菌和單核微生物,可減少致病微生物。
4、利用不同生物對各環境污染因子的敏感反應進行生物監測
生物監測是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或變化所產生的反映闡明環境污染狀況,從生物學角度為環境質量的監測和評價提供依據。例如城市中地衣植物的消失與空氣污染程度密切相關,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等單位在這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篩選出了監測大氣污染物如SO2、HL、HF等指示生物用于環境監測,各國的研究工作表明,生物監測研究工作開展十分活躍,日益顯示其獨特的優越性:
4.1 能反映環境污染物對生物的綜合效應
環境污染的成份極為復雜,即使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理化檢測技術和手段,要對如此繁多的污染物全部進行監測分析,無論在經濟上或技術上都是不可能的, 加之環境因子的千變萬化,污染物在環境中不斷遷移,轉化以及多種污染物同時存在所產生的協同或拮據作用等等、使污染物質的生態毒理效應變得十分復雜。通過理化監測雖然能確定環境中部分污染物質的濃度水平及時空分布狀況,但卻不能確定污染物質對生物及人體的危害程度。生物監測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能反應環境污染物對生物體的綜合效應,能直接反應出污染物質對生物,生態系統及人體健康的影響,確定出它們對生物或人體的危害部位,危害程度及耐變閾值等等。目前國內外在對環境致癌、致畸、致突變監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多種生物材料來監測和評價污染物的“三致”效應。如應用紫露草、蠶豆根尖、大蒜根尖等微核技術監測環境污染物,應用紫竹梅花粉母細胞監測環境誘變劑,應用水螅重聚體法予測環境污染物致畸危險等等。
4.2 能對生態環境進行連續監測
目前,由于受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理化檢測僅少數項目可以進行連續自動監測,多數項目還靠人工采樣測試瞬時濃度或平均濃度值,時空代表性較差,不能反映監測前后污染物的變化情況,由于生物生活周期長,它們能儲存整個生活時期周圍環境因素變化的各種信息,環境污染和破壞必然作用于生物體,可通過生物體表液和外表液的變化監測環境污染,如根據生物個體數量和群落變化資料,宏觀及微觀受害癥狀的觀察、急性和慢性毒性實驗,生物體殘毒分析,模擬試驗等等能反應較長時間內的環境污染狀況。所以,在監測環境污染物變化的全過程方面,生物是理想的監測工具。
4.3 對環境污染的監測具有敏感性
某些生物對環境污染很敏感,在一些情況下,甚至連精密儀器都不能測出的微量污染物質,對某些生物都有著嚴重的影響,表現出受害癥狀。利用它們作為“指示生物”,可以靈敏地監測環境污染,即快速又簡便。在水生生態和陸生生態系統中,已篩選出許多“指示生物”,用于監測水質污染和大氣污染,均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5、礦區綠化標準與原則
關鍵詞 環境稅 理論基礎 經濟效應 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為了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進行嚴重的破壞,環境污染非常嚴重。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我國實行環境稅是通過稅收手段來保護環境,改善我國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多是以破壞生態環境,掠奪資源作為代價的,嚴重破壞的人們的生存環境,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了從根源上控制環境污染,我國出臺了環境稅,對耗能高,污染高的行業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對于污染環境和破壞環境行為進行重點監控。所以,我國出臺環境稅是非常必要的。
一、環境稅及其理論基礎
環境稅也被稱為生態稅和綠色稅,是20世紀末在國際稅收學界興起的新概念。環境稅是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并且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有效的經濟手段。在一些發達國家征收的環境稅主要是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噪聲稅,固體廢物稅以及垃圾稅等。在我國征收環境稅主要是更好的保護環境和資源,對于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根據其開發和利用資源的程度或者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征收相應的費用。我國環境稅的種類主要分以污染物排出量標準的直接課稅;對商品和服務的間接課稅以及環境減免稅。其中以污染物排出量為標準的直接課稅主要是排污稅,通過征收排污稅能夠有效的降低征稅成本,更好的控制污染,能夠較好的保護環境。對于商品和服務的間接課稅主要是適當的改變營業稅和增值稅的稅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環境減免稅主要是政府對有助于保護環境的行為進行稅收減免,鼓勵企業和個人保護環境,控制環境污染。
環境稅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庇古稅。庇古稅是由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庇古稅主要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古典教科書的方式,屬于直接環境稅范疇,庇古稅是根據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危害程度確定納稅義務,因此,庇古稅可以作為一種從量稅。對于庇古稅的單位稅額是按照經濟活動的邊際社會成本與邊際效益相等的均衡點確定的。按照庇古的理論,經濟活動當事人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相等是導致市場配置資源失效的原因。政府應該通過征稅的手段或者補貼矯正經濟當事人的私人成本,從而使得經濟當事人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與社會成本和社會利益達到一致,是資源配置達到最佳狀態。庇古的這種糾正外在性的方法被稱為庇古稅方案。庇古稅可以通過對污染產品進行征稅的方式,使污染環境的外在成本盡可能的轉化成為生產污染產品的內在稅收成本,由此可以使經濟當事人的邊際凈收益得到有效的降低,進而控制私人生產污染產品的產量。由于庇古稅的提出,政府對生產污染產品的私人征收污染稅,能夠有效的減少私人生產污染產品的產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雖然,庇古稅作為一種污染稅,主要是通過稅收形式控制環境污染的惡化程度,從而達到控制環境污染的目的。所以,庇古稅是可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環境污染達到最優水平。由此可見,庇古稅的外部性理論就是環境稅的理論基礎。
環境稅的設立的最初目的應該是為市場提供一些其不能生產出來的公共物品。但是,從環境保護角度講,私人的最優選擇往往與社會利益存在很大的差異,并且相互背離。因此,僅僅通過市場的作用來保護生產環境是不可能,無法做到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所以通過稅收的方式,征收環境稅,運用稅收收入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稅的經濟效應分析
隨著環境稅的出臺,必然會帶來相關的經濟效應,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環境稅收的價格效應
隨著環境稅的出臺,國家在征收環境稅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價格。并且在商品需求彈性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環境稅,如果需求彈性不斷變大,那么生產者的所承擔的稅收就會增大,消費者所承擔的稅額就會減少。如果征收的是直接環境稅,就會對生產者治理環境污染的刺激性作用就會增強,國家在獲取稅收的同時還能取得不錯的環境效益。如果征收的間接環境稅,生產者就會改變生產策略,重視生產無污染產品,盡可能不生產污染產品,從而非常有利于改善或者減少生產者對環境的污染。
(二)環境稅收的產出效應
環境稅收的產出效應主要是通過環境稅收影響生產者的生產量。通過分析供求均衡,體現出環境稅收對價格的影響,從中也可體現出環境稅收對也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生產量。環境稅的產出效應主要是通過減少生產者的生產量,控制環境污染的排放量,能夠達到控制生產者濫用資源,有效的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國家通過征收環境稅,合理的運用價格機制,能夠使生產者主動采取措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國家通過征收環境稅,合理的設計稅率,能夠使生產者重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改變經營策略,控制生產量,有效的治理污染,進而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稅收的替代效應
環境稅收的替代效應主要分為環境稅收的生產替代效應和環境稅收的消費替代效應。首先,環境稅收的生產替代效應主要是指環境稅收對生產者生產的產品結構的影響。國家通過征收環境稅使得生產者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價格就會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力下降,產品的生產總量就會下降,導致生產者的經濟利潤下降,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必然會調整產品結構,尋求替代品,生產無污染產品,朝著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面發展。其次,環境征收的消費替代效應主要是國家在征收環境稅過程中影響到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選擇。環境稅收的課征會導致相關消費品的市場價格提升,消費者在經濟水平不變的條件,就會減少對課稅消費品的購買量,對非稅消費品的購買量就會明顯增多,從而就會產生非常明顯的消費替代效應。由于消費替代效應的產生,就會使得高污染的消費品的購買數量下降,生產者也會根據市場需求改變策略,減少對高污染消費品的生產,那么污染物的排放量就會降低,最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總結:我國為了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為了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控制環境污染,頒布了環境稅,通過征收環境稅的方式控制環境污染程度,達到環境保護目的。所以,采用征收環境稅來控制環境污染是非常有效的經濟措施。
參考文獻:
[1]司言武.環境稅經濟效應研究:一個理論綜述.經濟學動態.2009(6).
[2]馮薇.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
【關鍵詞】灰色理論;外商直接投資;生態效應
一、引言
開放經濟下,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和頻繁,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國際間資本流動與生態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外商直接投資(以下簡稱FDI)在促進東道國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中國多年來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大量FDI的進入,1979年至2010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金額10483.81億美元①,這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污染密集型產業,給當地的環境質量和社會福利帶來較大負面影響。資料顯示,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環境污染治理壓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來基于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代價從5118.2億元提高到9701.1億元,并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升高,其中,2009年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占當年GDP的3.8%②。
如何處理好引資與生態的關系,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以中國30個省(市)為研究對象,采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關聯度分析法,通過對外商在這些省份投資情況與生態環境若干變量之間的關聯分析,確定FDI的區位配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情況,重點關注FDI與生態環境的哪些變量之間具有更強的關聯度,并通過趨勢分析,研究FDI區位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變化。
二、文獻綜述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生態評價指標 資源效益評價指標
一、貿易自由化對環境污染影響的理論分析
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一般歸結于三種效應: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
1.規模效應
在生產活動的污染系數一定和產業結構的布局一定的情況下,國際貿易促進了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增加了對環境的污染。因此,在污染系數和生產布局一定的情況下,貿易的發展對環境影響的規模效應是負的,也就是說對環境是有害的。
2.結構效應
結構效應產生于貿易活動所導致的全球范圍內的專業化分工,也就是說,開展貿易活動之后,原來多元化生產的國家會趨向于專業化生產,而且生產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出口而進口其他產品。對于一國的環境來說,如果擴大的出口部門的生產活動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規模縮小的進口部門,則該國的結構效應就是正的,也即自由貿易會使該國的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反之則結構效應為負,開展自由貿易將使該國的環境狀況趨向惡化。
3.技術效應
技術效應指的是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產單位產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程度降低。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對潔凈環境的偏好增加,對“潔凈環境”這種特殊產品的需求也增加了,人們愿意支付更多的錢購買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生產的產品。在不存在“政治失靈”的情況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國將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標準與法規,使生產單位產品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下降,促使環境改善。
二、對外貿易與我國環境污染
1.出口貿易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
皮革、毛皮、羽絨制品和紡織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優勢產品,尤其是紡織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4%,這些產業在技術和資本均比較落后的條件下,主要是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及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進人世界市場。但是這些產業同時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輕度污染產業,如棉印染,絲印染、制革、毛皮鞣制等都是高度污染密集產業。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使這些產業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力,一些地方政府與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在出口創匯及巨大經濟利益的誘導下,大力發展這些產業,導致地區性的土壤污染與水污染日益加劇,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與居民生活。吳江盛澤是著名的“絲綢之鄉”,盛澤絲綢享譽國內外,但是當地絲印染業的發展卻給盛澤鎮河道下游地區造成了極大的水污染,使漁業生產連連遭受重創。
2.進口貿易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
目前,中國每年都進口大量的ODS(臭氧層損耗物質)和化肥、塑料薄膜等環境污染物。首先,進口CFC(氟氯,又名氟利昂)和使用CFC的空調器、冰箱等,加重了中國環境的壓力,并增加了中國淘汰這類ODS難度,進而影響中國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其次,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尤其是氮肥),使地面水富營養化,易造成赤潮并使近海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易造成地下水硝酸鹽污染, 蔬菜等農作物也會受污染;而且還使土地嚴重板結,最終失去農業耕種價值。另外,中國自20世紀70年末引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后,面積已擴大到5000余萬畝。由于塑料薄膜在自然界中難以分解(需400年之久),故形成“白色污染”。研究結果表明,在每畝地有殘膜3.9公斤的條件下,玉米產量下降11%~12%,大豆下降5.5%~9.0 %,蔬菜下降14.6%~59.2%。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設計
可持續發展的貿易理論認為,生態環境不應成為貿易增長的犧牲品,對外貿易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傳統的對外貿易發展觀只重視出口多少,進口多少,比過去增長多少,評價對外貿易發展規模多,評價外貿與社會經濟均衡發展少;對外貿成績掩蓋下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視而不見。
傳統外貿發展觀沒有跳出貿易本身看問題,就貿易談貿易。其發展評價指標概括不了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全貌,更反映不出其發展規律。創建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從經濟全球化趨勢著眼,從社會經濟整體結構和綜合功能出發,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經濟目標,以開放、改革、發展為設計基本取向,使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科學性、客觀性和規律性。
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對外貿易規模總量評價指標、服務或貨物貿易總量比例評價指標、貿易收益增率比例評價指標、對外貿易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對外貿易技術效益評價指標、對外貿易生態效益評價指標、對外貿易資源效益評價指標等七個評價指標。從對外貿易對環境污染影響的角度出發,我們重點研究環境保護評價指標――對外貿易生態效益評價指標和對外貿易資源效益評價指標。
1.對外貿易生態效益評價指標
對外貿易生態效益是指對外貿易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程度。對外貿易本身只是一種交易行為,但是支撐這些交易行為的是交易商品的物質生產。在這種物質生產過程中必然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料等,必然要消耗或開采一定的物質資源。對外貿易的發展固然要以一定的物質資源作為基礎,但不一定要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協同發展的基礎上的。如果只有對外貿易的短暫效益,而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就談不上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一,對外貿易源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必然要服務于自然。如果只有索取,沒有奉獻,必然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這種相容關系遭到破壞,人類自身也必然受到懲罰。對外貿易生態效益評價就是從對外貿易與生態環境的角度看對外貿易的作用。換句話說,也就是從對外貿易的角度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目的是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生存,摒棄單純以追求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觀。
對外貿易生態效益評價主要引用綠色產品貿易額作為評價指標。指一定時期內綠色貿易額在貿易額中所占的比例,適宜于貨物貿易分析。它可取三個數據:進出口生態效益、出口生態效益、進口生態效益。可用公式表示為:
進出口生態效益=綠色貿易額(綠色出口額+綠色進口額)/進出口總額
出口生態效益=綠色出口額/出口總額
進口生態效益=綠色進口額/進口總額
用一定時期綠色產品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比例來反映對外貿易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程度,能夠及時監督貿易與環境相關性,調整進出口貿易對環境與生態的不利影響。其比值越大,說明對外貿易對環境和生態的負面影響越小,這時對外貿易的發展與環境、生態的發展要求是一致的,而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就越好;反之,對環境和生態的負面影響越大,而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況越差。出口生態效益指標評價出口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進口生態效益指標評價進口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其道理是一樣的。政府及企業應根據檢測指標及時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防止對外貿易對環境與生態的負面影響擴大。
2.對外貿易資源效益評價指標
對外貿易資源效益是指對外貿易對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的合理性。對外貿易對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合理性高,則對外貿易資源效益好,反之則差。
資源是對外貿易依賴的重要物質基礎。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特別是可再生的生物資源的永續性,而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就更為重要。
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資源按目前的開采水平,也不過夠開采100年左右,我國已探明的石油資源,按目前的開采水平,不夠開采40年,所以全力防止地球生態資源的衰竭和滅絕,將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內,既是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外貿易資源效益評價就是從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角度來評判對外貿易,以期達到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該指標可引用單位耗材量和單位耗能量來評價,即一定時期內每出口或進口1個美元消耗多少原材料,一定時期內每出口或進口1個美元消耗多少能源,主要用于貨物貿易分析。它可取三個數據,進出口資源效益、出口資源效益、進口資源效益。可用公式表示為:
進出口資源效益=出口資源量(單位出口耗材量+單位出口耗能量)×出口額/進口資源量(單位進口耗材量+單位進口耗能量)×進口額
出口資源效益=出口資源量(單位出口耗材量+單位出口耗能量)×出口額/出口額
進口資源效益=進口資源量(單位進口耗材量+單位進口耗能量)×進口額/進口額
單位耗材量與單位耗能量這兩個指標反映的是資源的利用開發率,它等于出口或進口耗材或耗能總量與出口或進口之比,主要運用于貨物貿易分析。該比值越高,說明資源的利用開發率越低,這時出口量越大,對資源的消耗就越多,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就越不好;反之,則資源利用開發率就越高,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就越好。
綠色藍天。
“綠”就是綠化的意思。電影《2012》就很明白的告訴了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的家園。[山崩、海嘯、地震、火山爆發、冰凍等等全部匯集到一個片中,讓人永生難忘的是城市毀滅的大場景。除了冰凍之外,其他的災難倒真是出現了。你所謂的冰凍應該是火山灰彌漫世界,曾經的古城龐貝就是滅亡于火山灰的,乍一看到真像飄雪。]
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21日,太陽下山后,只有非洲和中國西部少數人將看到第二天的黎明。
古往今來,地球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她的兒女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她的兒女竟然為了自身的利益,弄得她千瘡百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母親;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拯救地球母親”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其實,在地球上沒有絕對的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循環利用。但是人類的介入,使這個循環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不能循環的東西。比如早些年的發泡飯盒。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地球的資源就會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險了。保護的措施應該是盡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環。預防應該是多做些“遠視”,不要老是盯在經濟目標上。應該從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發。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后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統,通過人為的保護和再建、使其維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視人類在認識化學物質毒性問題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于各種比學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一個防止污染環境的安全措施,更應當尋求無污染的生產方法,制取無毒性的化學產品,顯然,這是給化學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更高、更難的任務。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已經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樣,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創造一個無污染和公害、生態保持平衡和優美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后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